莎士比亚小镇Stratford 一日游
– Grace Huang
今天是周六,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小城才刚刚从周末的慵懒中醒来,一辆满载老年乘客的校巴已经出发了。
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贵湖市约一小时车程的Stratford小镇。这是贵湖华协组织的一次小镇一日游的活动。
Stratford 小镇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这里风景如画,宛若世外桃源。美丽的雅芳河 (Avon River) 穿城而过。
每年四月,这里会举行天鹅游行,在避难所内躲过了寒冬的天鹅们将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的回归自然。
而最负盛名的是一年一度的斯特福德莎士比亚戏剧节(Stratford Festival),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之一,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戏剧爱好者和演员。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莎士比亚小镇。
校巴行驶途中,华协会长Sharon给大家介绍 Stratford小镇和莎士比亚戏剧节。
小镇有着浓浓的艺术氛围
早在半月前,贵湖华协会会长Sharon 从朋友圈中得知今年Stratford 戏剧节的主题是:别处的世界,将首次推出一部中英双语话剧《推销员在中国-Salesman in China》后立刻萌生出组织一次游小镇、看中国戏剧的想法。
时值九月,前有中秋佳节,后有九九重阳,正好组织长青俱乐部的老年朋友们一起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会长、理事们都是行动派,经简单讨论后,一个计划周密,安排紧凑的秋游小镇活动很快就出台了。
消息一经在华协各群公布,立即引来热烈的响应,报名接龙的人数一下子竟有70多人,创下贵湖史上之最。
接下来是订团体票、与剧场方面商议价格、联系校车、游览路线安排等,准备工作琐碎繁杂,且参加者大多数是65岁以上的长者,容不得半点马乎。此时的会长Sharon 一下子变身成了知心姐姐,在群里反复提醒大家剧场内冷气很足要带厚衣服保暖、要有帽子防晒,要带上常用的药品等等。
为了队伍不至于走散,还专门准备了四面引路的小红旗。
上午10:30大家顺利抵达Stratford 小镇,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蓝天下飘着朵朵白云。温度不冷不热,特别适合出行。大家按计划来到市政厅门前参观,并合影留念。
小镇的市政厅 City Hall 建于19世纪末,由红砖和突出的钟楼组成,融合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风格,是Stratford 的地标性建筑。
这里是一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像两边,密密麻麻刻着本地区阵亡将士们的名字。
和平是无价的,但,和平从来都不是“无价”的!
大部队在莎士比亚公园游玩。
Stratford小镇风景如画。它建于1830年。拥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性地标建筑,曾被《哈罗史密斯》杂志评选为“加拿大最漂亮的小镇”。
走累了,休息一下。
中午,队伍来到雅芳河畔(Avon River),这里草肥水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大家都纷纷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美食与朋友们共享。
李红大姐拿出满满一盒卤鸡蛋
下午一点半,河畔聚餐完毕,清点人数后大家向位于市中心的雅芳剧院集结(Avon Theatre)。会长、副会长举着小红旗,大家紧随其后缓缓前进。只见前有红旗引路,后有红旗压队,一眼望去,浩浩荡荡,大队伍在小镇的街道上穿行,那阵势,格外的引人注目!
副会长倪強高举小红旗在前面领路
节目将在下午两点正式开演。许多观众已经排队等候在剧场门口了。很多朋友表示,这是来到加国后头一次到现场观看话剧表演。
舞台布置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情景,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到位,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了1983 年。正中间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招牌,更让人恍若隔世!
剧场内座无虚席,老外观众人数明显多于中国观众。
要了解《推销员在中国-Salesman In China》的剧情,还是先了解一下《推销员之死》这部剧吧。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于1949年创作的经典悲剧,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的是威利·洛曼是位老推销员,他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着,年老业绩下滑后却被公司开除。这一打击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在深夜里开车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事结尾有长达3分钟的乐曲《安魂曲》。
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的1983年,中国戏剧大师英若诚,大胆邀请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前来北京,排演了名作《推销员之死》。
我们今天看到的《推销员在中国-Salesman in China 》一剧,则是参考了英若城和阿瑟的回忆录编写的。故事描述了在将这部经典戏剧引入中国并进行本土化处理时引发的种种矛盾冲突。
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开放,要北京人艺的演员们排演美国戏剧是有相当的难度和风险的。中国当时还没有保险推销员这个职业,演员也难以想象出波士顿荡妇是什么样子,世面上找不到冰箱做道具,连会做西装的裁缝都很难找到,有以曹禺为代表的官僚们的横加干预,还有化妆时非要让演员戴上假发和巨大的鹰勾鼻子等等,这些情节在剧中都有表现,也多次引起现场老外观众们的哄堂大笑。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观众,却是笑中有泪。
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
返程途中,大家兴致勃勃的讨论起剧情来。副会长倪強为大家进行了讲解,帮助一些朋友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朋友则是对华协的这次组织工作给予了衷心的感谢。
本次“旅游团”团员部分留言摘录如下:
这次活动真是好,我爸妈让我在群里表达一下:
感谢华协领导和义工们精心策划和组织这次老人家活动!这次活动丰富多彩,让他们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也让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时光。
期待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温馨活动!
—Lina
林子安:
1983年英若诚把《推销员之死》搬上中国舞台,而过去曾经有十年却只有八部样版戏泛滥,人们一时无法接受西方话剧!剧中有我们熟悉的《红色娘子军》镜头!这是文化冲突之一。我们还看到了当时中外演员在聊天时,北京街头出现了打砸抢,这是冲突之二。之三,体现在北京西服裁缝极少,找到的裁缝竞是当年给英的父亲做西装的老师傅!文化冲突免不了政治因素,推销员Willy 自杀后的哀乐按剧本是播放三分钟,当局不让!又是一个冲突!理由很生硬,说看完戏太迟了,老百姓赶晚班公车来不及!英若城 心情沉重、无法面对种种压力,甚至在开演前躲在化妆室里不出来! 这是我自己的体会,请大家补充补充!
感谢华协精心安排组织了今天的活动,让我们度过了美好的一天。感谢会长、理事、和志愿者们的倾心付出。
—枫叶
Sharon留言:
我的感觉是,一开场线条有点多,似乎不知道在讲什么,随着剧情的展开,渐入佳境。在台上,看着两种文化的巨大冲击,双方都试图理解对方。主演英若诚的角色揣摩得太到位了,能感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还有原生家庭父亲对他阴魂不散的论断,他无时无刻不在挑战,即要跟政府周旋,又要和美国导演的无数次的冲突和试图调解,帮演员的理解,他好累。戏里面他是主演,而他的内心戏又有谁知?这位男主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我觉得他演得太好了!
那位美国导演阿瑟的角色体现出固执的一面,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失落…他表现尚可。
学到一点,人生漫漫,要学会跟自己不断和解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整台戏的道具布景绝了,非常专业。无论如何,还是为这位华裔导演点赞。只是如果我们开始多些背景的了解就太好了。
邓勇留言:
感谢华协精心安排组织了今天的活动,让我们度过了美好的一天。感谢会长们,理事们和志愿者们的倾心付出。
舞台配乐是二胡扬琴锣鼓等中式乐器,中场休息还有快板串场,地地道道的中国味。
倪強留言:
会长 的体会十分到位,完全同意。这位加拿大编剧小时候看话剧,周围全是白人。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华人与白人坐一起欣赏话剧,他的梦想可以讲部分实现了,很佩服他,也高兴我们也部分参与了这一过程。
游览结束后,贵湖大诗人 Hailong Huang提笔写下了一首七言诗:
【华协秋游】
秋風送爽斗志昂,
聚得欢愉意端庄。
经典回聲迎宾客,
莎士比亚着新装。
免费专车舒叠翠,
美食分享展輝煌。
畅游名园赏话剧,
如此关怀对夕阳。
———完———